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> 乙肝专区 > 乙肝 > 乙肝传染 >
发布日期:25-08-12 阅读量80次 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
“医生,我父母都有乙肝,我会不会被遗传?”这是门诊中经常听到的疑问。许多人将家族聚集现象误解为“遗传病”,实则混淆了遗传与传染的概念。为此,我们特邀知名肝病专家常怀利教授,从科学角度解析乙肝病毒的传播机制及家庭防护策略。
一、核心结论先行:乙肝不属遗传性疾病
需要明确的是,医学定义上的“遗传病”指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缺陷或疾病(如血友病、囊性纤维化)。而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引起的传染病,其本质是病原体通过特定途径进入人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。因此,严格来说,乙肝不具备直接遗传性,但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?
二、解密家族高发背后的三大推手
垂直传播为主渠道
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。当母亲携带乙肝病毒时,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接触母血、羊水等含病毒体液而感染。此外,哺乳期乳头皲裂也可能造成微量血液交换。据统计,未经干预的情况下,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感染率高达90%以上。不过现代医学已能通过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有效阻断这一路径。
密切接触加速扩散
家庭成员间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可能沾染血液的个人物品,以及日常生活中皮肤黏膜的小伤口暴露于含病毒分泌物的情况,都会增加交叉感染风险。特别是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阶段,更容易成为易感人群。
相似生活环境的影响
同一屋檐下的饮食习惯、卫生条件等因素也会间接促进病毒传播。例如使用未彻底消毒的餐具、毛巾混用等行为都可能成为潜在媒介。
三、破除常见认知误区
❌ 错误观念:“父母有乙肝,孩子注定患病”
✅ 科学事实:只要采取规范预防措施,绝大多数新生儿可以避免感染。我国实施的计划免疫政策已使婴幼儿感染率大幅下降。
❌ 过度担忧:“一旦感染就无法摆脱”
✅ 现代医学进展:虽然目前尚无彻底清除cccDNA的方法,但核苷类似物药物可实现长期病毒抑制,显著降低肝硬化/肝癌发生率。
四、构建家庭健康防线的具体措施
五、特殊人群特别关注
对于已经感染的儿童青少年群体,家长需注意观察生长发育指标是否达标,因为慢性感染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。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,避免因疾病标签产生自卑心理。
常怀利教授强调:“乙肝可防可控不可怕”。通过科学认知破除恐惧心理,积极配合医疗干预,完全有可能打破家族史带来的负面影响。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,未来有望实现更高比例的功能治愈。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,为肝脏筑起坚固的健康屏障!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