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> 肝硬化 > 肝硬化治疗 >
发布日期:25-10-27 阅读量135次 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
在肝病诊疗领域,准确区分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至关重要。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程进明教授强调:“脂肪性肝硬化与乙肝肝硬化虽同属终末期肝病阶段,但其发病机制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存在显著差异。”作为深耕肝胆疾病研究二十余年的临床专家,他将结合该院最新研究成果,为患者揭开这两种疾病的神秘面纱。
从致病根源来看,二者截然不同。脂肪性肝硬化主要源于代谢综合征,过量摄入的热量转化为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堆积,引发“二次打击”学说中的氧化应激损伤。就像长期浸泡在油污中的海绵逐渐失去弹性一样,反复发生的脂肪变性最终导致纤维组织增生。而乙肝肝硬化则是由HBV持续感染引发的免疫介导性损害,病毒蛋白整合到宿主DNA后激活CTL细胞攻击肝细胞,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如同体内爆发的战争。
病理改变呈现特征性差异。在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的病理数据库中,脂肪性肝硬化标本显示以大泡性脂肪空泡为主的组织学改变,伴汇管区轻度炎症浸润;而乙肝肝硬化则可见碎屑样坏死和桥接纤维化,肝小叶结构被广泛破坏。影像学检查也各有特点:前者超声表现为弥漫性回声增强如毛玻璃样,后者CT扫描常显示再生结节与萎缩带交错的“地图征”。
临床症状方面,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多合并肥胖、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疾病,常见主诉包括餐后饱胀感、右上腹钝痛及活动耐量下降。程进明主任指出,这类患者往往因体检发现转氨酶轻度升高就诊,此时已存在显著的胰岛素抵抗。相比之下,乙肝肝硬化患者更易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、蜘蛛痣等典型体征,由于门脉高压较早发生,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更高。
预后转归也存在显著差别。研究表明,早期干预的脂肪性肝硬化患者中有30%可实现纤维化逆转,而乙肝肝硬化即使经过规范治疗,已形成的假小叶结构难以完全恢复。不过,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的最新临床数据显示,通过综合运用抗病毒、抗纤维化及营养支持治疗,乙肝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历史数据有了明显提升。
程进明教授提醒广大患者:“鉴别诊断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前提。”他建议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系统检查,包括血清学标志物检测、肝脏弹性成像及必要时的肝穿刺活检。该院配备的国际先进诊疗设备和多学科协作团队,能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无论是脂肪性还是乙肝引起的肝硬化,早期发现、规范治疗都是改善预后的关键。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作为区域肝病诊疗中心,将持续发挥技术优势,为患者点亮健康新希望。
公益救助
病症索引
快速就诊通道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