脂肪肝 | 肝硬化 | 酒精肝 | 肝纤维化

慢性乙肝VS急性乙肝:高子敏医生详解本质区别

发布日期:25-08-28 阅读量100次 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

 体检报告中出现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”时,许多患者都会陷入恐慌。但著名肝病专家高子敏医生强调:“同样是乙肝病毒感染,急性与慢性有着天壤之别。”今天她就带我们深入解析这两种类型的根本差异,帮助患者建立科学认知。

高医生形象地比喻:“把乙肝病毒比作入侵者,人体免疫系统就是防御部队。在急性感染阶段,双方展开激烈交战;而慢性感染则是长期对峙状态。”这种本质区别决定了疾病的临床表现、治疗策略和预后转归截然不同。

从病程发展来看,急性乙肝如同暴风雨般的突袭。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病毒后6个月内,约70%的成年感染者会出现明显症状:突发乏力、食欲锐减、恶心呕吐,甚至出现黄疸体征。高医生解释:“这是免疫系统集中火力清除病毒的表现,就像警察抓小偷时的激烈追逐。”多数患者经过适当休息和保肝治疗后,能够完全清除病毒实现自愈,只有少数进展为慢性化。

相比之下,慢性乙肝更像无声无息的持久战。当感染持续超过半年仍未清除病毒,就进入慢性携带状态。这类患者常无明显不适,有些人仅在体检时发现异常。但潜伏的危险在于,病毒会悄无声息地损伤肝细胞,逐渐引发炎症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。高医生展示过一组对比影像:健康肝脏呈现均匀细腻的质地,而慢性病变的肝脏则布满颗粒状结节。

实验室指标也呈现特征性差异。急性期患者的HBsAg滴度通常较高,伴随显著升高的转氨酶水平(可达正常值数十倍);慢性患者的病毒标志物可能长期低水平存在,转氨酶波动幅度较小。特别是HBeAg状态具有重要提示意义——急性感染者多呈阳性,而慢性患者随着病程延长逐渐转为阴性。

治疗原则因类型而异。对于急性乙肝,主要以支持疗法为主,包括卧床休息、营养补充和对症处理。高医生特别提醒:“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反而可能干扰免疫清除过程。”而对于慢性乙肝,则需要根据病毒活跃度、肝纤维化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,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、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。

预后走向更是两重天地。据统计,95%以上的急性乙肝成人感染者能在半年内康复;而慢性乙肝患者若未规范治疗,约15%-25%可能在10-20年间发展为肝硬化,部分病例还会恶变为肝癌。高医生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:一位忽视体检的慢性携带者,十年后确诊为原发性肝癌,错失最佳治疗时机。

鉴别诊断同样关键。高医生指出要警惕特殊情况:某些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呈现不典型的急性病程;婴幼儿时期感染极易慢性化。通过动态监测病毒载量变化、肝组织活检等手段可以明确区分两者。

“乙肝防治既要打闪电战也要打持久战。”高子敏医生总结道,“急性感染拼的是免疫力,慢性管理靠的是耐心毅力。”她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,建立健康档案跟踪变化趋势。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,无论是哪种类型,都应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。毕竟,现代医学的进步已让乙肝从“不死的癌症”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,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作为疾病诊疗依据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,请点击>>咨询在线医生,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在线医生将全天候竭诚为您服务!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
公益救助

病症索引

快速就诊通道

  • 咨询热线:
    0371-55365124

  • 门诊时间:
    8:00-18:00

  • 医院地址:
   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西路106号

>>本院热点推荐在线咨询

医院环境